2021年,公安部部署了全國公安機關深化推進“凈網2021”專項行動,發起了斷黑卡、斷黑號、斷黑線路、斷黑設備的“四斷”行動,動態研究網絡違法犯罪趨勢,深入剖析網絡違法犯罪特點,嚴厲打擊網絡賭博、網絡黑客、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活動,持續強化網絡空間秩序治理,營造安全、清朗、有序的網絡環境。同年12月22日,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專項行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升級,新型網絡犯罪形式層出不窮,“黑灰產”呈現出了產業化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黑灰產”已經形成了一個年產值達千億元級別、從業人員超過150萬人的龐大“黑金”利益鏈。從暗扣話費、廣告流量變現、手機應用分發,到“木馬”刷量、勒索病毒、控制“肉雞”挖礦,“黑灰產”形式五花八門,而“薅羊毛”是其重要盈利模式之一。本文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常見類型的“黑灰產”角度入手,深入剖析“黑灰產”的產業鏈結構,從通信行業角度分析“黑灰產”問題,提出通信行業采用數智化方法進行“黑灰產”預警和防控的建議。
“黑灰產”產業鏈結構
“黑灰產”指的是電信詐騙、釣魚網站、木馬病毒、黑客勒索等利用網絡開展違法犯罪活動的行為。其中,“黑產”指的是直接觸犯國家法律的網絡犯罪;“灰產”則是游走在法律邊緣,為“黑產”提供輔助手段的存在爭議的行為。
隨著互聯網從PC端向移動端的擴展,“黑灰產”也從最早的控制“PC弱雞”,發展到現在的攻擊移動互聯網上各類APP,攻擊場景集中在電商平臺“薅羊毛”、銀行金融欺詐、直播平臺刷量、廣告刷量、社交平臺刷粉、流量欺詐、裂變推廣、平臺拉新、網絡詐騙等,涉及社會各行各業,具體的操作動作隨著攻擊類型而變化,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第一,“黑灰產”分工細致、明確且隱秘
“黑灰產”是一個非常隱秘的地下產業,資金來源、合作模式、商業模式、變現渠道、利益分配模式等并不為人所熟知。目前已經探知的“黑灰產”產業鏈包括資源、服務、變現3個環節,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黑灰產”產業鏈構成
第二,“黑灰產”已形成專業技術化運作模式
近年來“黑灰產”作惡技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已從虛擬機、群控式,發展到現在的“群控+人工刷量”。
階段一:虛擬機階段,也就是“羊毛黨”產業的初級階段。“薅羊毛”黑產屬于有組織的產業鏈,有人提供手機和賬號,有人提供自動化的工具平臺,還有人負責刷量。
階段二:群控階段。通過購置廉價手機或者二手手機組成“手機墻”,采用改機工具修改手機型號、MAC地址、IMEI碼(手機串碼)、GPS定位等設備信息,從而不斷偽以造生成新設備。也有采用定制化ROM、通過群控軟件操縱手機、模仿真人自動完成操作等方式,完成點擊、APP下載、激活賬戶和應用等。
階段三:“群控+人工階段”。在這一階段,“羊毛黨”進化到了“人肉羊毛黨”“真人羊毛黨”(真人眾包)。組織者在真人眾包軟件和平臺上發布項目任務,如用戶點擊項目可以賺取積分、積分能夠兌換紅包等,從而吸引真人參與活動。
據統計,目前全網由“黑灰產”發起的惡意注冊攻擊可達到每天800萬次,活躍欺詐手機號每天超過150萬個,平均每個手機號每日進行6次攻擊。
按照目前已經探知的“黑灰產”作惡手法,“黑灰產”的場景主要包括惡意注冊、惡意攻擊、真人眾包作惡。
場景一:以惡意注冊為核心資源
隨著“斷卡行動”的深入,之前通過隨意購買手機卡直接大量注冊APP賬號的方法不再可行。“黑灰產”采取“迂回作戰”形式,形成了新的流程:第一步,由卡商從三大運營商、虛擬運營商、境外運營商處購卡,或通過技術手段挾持用戶手機號,并通過“貓池”養卡養號;第二步,號商通過“接碼平臺”獲取卡商提供的手機號碼和驗證碼,在APP上注冊虛假賬號;第三步,用號方與卡商交易,或通過“發卡平臺”獲取虛假賬號,最后進行各類“黑灰產”惡意操作。惡意注冊的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惡意注冊流程圖
場景二:以惡意自動化技術為主要攻擊手段
12-07????來源:中國IDC圈編譯
05-09????來源:AET電子技術應用
10-23????來源:網絡整理
11-13????來源:網絡整理
04-25????來源:網絡整理
02-19????來源:網絡整理
12-09????來源:網絡整理
05-27????來源:網絡整理
03-07????來源:網絡整理
11-20????來源: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