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即將到來,文娛產業的從業者們也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去尋找未來出路。那么路,究竟在何方?
包括電影市場在內的大部分文娛產業,仍在面臨寒冬的嚴峻形式。2019年即將到來,文娛產業的從業者們也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去尋找未來出路。那么路,究竟在何方?
當然,對于整個產業來說,也并不是所以領域都哀嚎片野。數據顯示,娛樂產業今年規??傮w預計超過 6500億 ,其中上游內容付費市場達 3400億, 視頻付費規模增速達 40% 以上。在廣告營銷領域,短視頻或將進入大規模商業變現期,預計娛樂內容營銷將超過 280億 ,短視頻廣告營收有望超 400億 。
針對文娛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藝恩2018中國文娛創新峰會上,行業人士也分享了一些心得。
從“互聯網+”到“+互聯網”
從數據可以看出,整個移動互聯網人口的發展紅利已開始式微。2016年凈增人口還有 1.6億 多人次,到今年2018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已經降到 2300萬 ,這也成為整個移動互聯網發展非常明顯的一大特征。
不過,雖然人口紅利已經開始消失,但從整個經濟體量來看,線下的體驗式消費依舊占據人們的消費主體,所以也能看出,線下場景式消費未來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對此分眾傳媒集團副總裁郭嘉表示,“場景一般來講是能夠鏈接到一定的消費場景或工作居住場景,我們定義的場景媒體,需要消費者要有相對穩定和持續的停留時間。這才能成為未來爆發出比較大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時郭嘉還認為,今后更多人會運用科技、互聯網手段賦能場景。所以場景媒體的發展趨勢,也讓原來所謂的“互聯網+”逐漸轉化為現在的“+互聯網”。
對于未來場景媒體的發展態勢,郭嘉也指出首先需要全面互聯網化,結合千樓千面精準的分發系統,以及智能生成系統,全面結合互聯網最新發展趨勢做全面升級改造。另一方面,當所謂全場景、全鏈路數據打通之后,實現資源的動態組合和對接,基于大數據標簽,進一步整合廣告效果數據和營銷效果數據,形成智能營銷生態系統。
AI賦能泛娛樂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如何將這種新科技與文化產業結合,也成為近幾年熱門話題。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微軟小冰首席科學家宋睿華針對人工智能創造與文娛新價值開發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她看來,成功的IP人物都會有一些共同特點,比如類人格、戲劇化情緒等。這恰恰是人工智能可以做到的,“在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時,我們發現它有可能加速塑造IP差異化的人格。而且可以讓大量IP產生可衍生、可持續、可適用不同場景的內容。我們以人工智能創造為基礎,在塑造‘人格化’的基礎上,還進行升級,進化為‘半神格’,這些都可以幫助合作方打造出一個好的IP。”
除了對IP塑造,人工智能在IP評估、演員選擇、廣告營銷當中也都有著非常重要作用。對此愛奇藝CTO劉文峰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平臺為用戶提供越來越個性化的內容,一流的交互和體驗也會成為可能。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不斷滿足用戶的個性化觀看需求,同時也通過多種方式為內容、技術合作伙伴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持續創造價值。
“通過機器學習和NLP技術對劇本本身進行分析,形成市場質量和內容體量的維度,結果出來后就可以評估IP投資價值。在投資的時候,根據我們的結果還可以得到一個相對比較準確版權采買成本。其他如在選角、廣告推送等方面,人工智能也都可以給出更好的解決模式。所以,人工智能娛樂時代的到來會給整個娛樂行業帶來非常大的變革。”劉文峰表示。
數據將成為“內容”止痛片
相較于電視視頻,互聯網視頻的優點在于在觀眾觀看視頻內容時,在通過有線電視播放時所能夠達到的指定時間,指定地點,觀看一個指定內容,轉換成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觀看任意內容,這是互聯網視頻唯一的優勢,也是整個網絡視頻行業能夠迅速興起的根本原因。
阿里文娛集團大優酷綜藝監制中心總經理宋秉華認為,人與信息之間有一層無限接近的傾向性,任何時候都希望更快、更多、更精準、更高質量的拿到更好的信息,基于這一點,網絡視頻行業興起了。
今時今日,數據對于文娛發展的影響到底在什么層面?大數據有兩個隱含的概念:一是全數據;二是大數據。放棄研究內在邏輯,只看大數據之間的因果,那今時今日的大數據遠遠不夠大。宋秉華以感冒到底應該吃什么藥這件事情為例來說,它的研究路徑是這樣的,首先要伽利略要發明一個叫望遠鏡的東西,之后列文虎克要把望遠鏡進行高度優化,然后發明一個電子顯微鏡,最后人們才能知道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所以數據對于內容創作會產生何種作用,宋秉華認為:“此時此刻是維生素,但是終有一天數據將成為內容的‘止疼片’。”如果說產品技術幫助內容成長了,數據也會幫助內容進行快速的成長。當觀眾面臨海量選擇的時候,觀眾的時間成為稀缺資源,內容創作的核心就是不得不空前尊重觀眾感受,這對于文娛產業來說,是從創作者思維轉向用戶思維的根本源動力,在網絡內容和電視內容存在的本質差別就在于,網絡內容必須空前尊重觀眾的真實感受。
相關閱讀:
12-07????來源:中國證券網
08-07????來源:51CTO
10-23????來源:鈦媒體編譯
12-07????來源:UPS應用
11-12????來源:網絡整理
11-12????來源:網絡整理
03-14????來源:網絡整理
12-23????來源:網絡整理
12-07????來源:新浪科技
12-07????來源:億歐網